第13讲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考向二结合地貌变化考查外力作用的发生和变化,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2~4题。2.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3.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解析洼地增多增大的时间处于河流断流期间,该地山前平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气候干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出现多年断流。在风力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逐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正确;地面沉降通常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洼地是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而成,故A错误;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侵蚀作用、冻融作用微弱,故B、D错误。4.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解析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风力作用造成的,为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力侵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C正确;断流期间,难以发生水土流失,故A错误;断流期间,不易造成沼泽化,故B错误;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区域,故D错误。https://haokan.baidu.com/v?vid=9457549805213480092&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冰川作用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m之间的谷地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被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12~14题。23456789101112131415112.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B.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石头棱角分明,谷地堆积B红石景观石头藻类覆盖低温潮湿环境冰川堆积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蜂巢状,孔隙较多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石块较小,风化时间越长,越小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成砾石、砂石、泥沙13.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属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冰川活动较多,在高山谷底多发育有低温潮湿的环境。A.粤东B.苏南C.川西D.陕北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m之间的谷地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被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12~14题。冰川堆积高纬度高海拔潮湿河谷蒸发弱降水少14.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A.改善生物生存环境B.挤占生物生存空间C.破坏生物多样性D.延缓岩石风化进程答案解析234567891011121314151https://haokan.baidu.com/v?vid=3291435844109344345&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1.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提取信息:鄱阳湖夏季风与副高脊有关,降水与副高脊有关。水位变化大。沙岭沙山形成时间久,松散沙粒组成,临湖一侧有垄槽相间的地形。图中有鄱阳湖周边的地形,北侧是庐山,往北是长江,再往北是东北西南向的大别山。东侧是山地。调用地理知识:副高脊夏季时由北向南移动,由30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