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词五首》,与众多大师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诗词五首第一课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陶渊明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后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按节奏诵读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人境:而:车马喧:建造、构筑。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尔: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诗人自称。如此,这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这里形容不经意的样子。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相与:山间的云气。傍晚。结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参考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吻合。“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是有意而为之,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