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东西不见了一、观察实录1:曼曼是一个聪明能干比较淘气女孩子。一天,几个女孩子都说自己的小卡子不见了,在对附近几个小朋友的询问中得知:原来是曼曼小朋友拿的,最终这些东西真的在她的口袋里找到了。观察实录2:班上茜茜小朋友带来一条漂亮的手绢,是妈妈从上海买回来的,大家围着看了半天。可是在进行过户外游戏后,手绢却不翼而飞了。当我问起手绢跑到谁的口袋里去了,千万抓好啊,要不然,手绢还会往外跑的,见曼曼小朋友神色有异,原来手绢被她拿去了。观察实录3:早上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我发现红色的水彩笔不见了,于是我请小朋友们帮忙找,让小朋友把红色的彩笔送回家,晚上离园时在曼曼的衣柜里发现了彩色笔以上三个实录均是在幼儿园里曼曼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发生在成人身上就是名副其实的偷窃,可当这些事情发生在三、四岁的孩子身上时,我们能说她是偷吗?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班上,你会怎样处理?二、分析与措施:深究孩子出现上述行为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孩子年龄小,“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尚未形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据为己有。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实录二就是这种情况。色彩鲜艳图案漂亮的手绢十分好看,曼曼小朋友特别喜欢,因此便把它放入自己的口袋里,并没有任何别的复杂动机。我会对曼曼这样说:“你看茜茜丢了东西多着急,如果你喜欢,可以叫妈妈去买。”(二)、孩子的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好拿别人的。这种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十分重要。(三)、家长迁就、娇惯孩子,使孩子任性自私不合作,对别人的东西想要就要、想拿就拿。针对“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认真地总结出原因,然后对症处理,想必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但在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三、采取的教育策略:(一)因事而异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情发生了先要看严重程度如何,能自己处理的尽量自己处理,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事事都与家长沟通,因为孩子在园有了问题尤其是像这种事情,家长总是有些避讳。(二)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家长的文化层次、素质水平也不尽相同一旦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素质高、明事理的家长,可以开门见山地说,并一起讨论处理办法;对文化层次低、态度强直的家长,可以委婉地讲明事情,并以商量的口气征求他们的意见。(三)、家长的指导:(一)通过教育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偷”这个字眼,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不同的概念(二)不能大发雷霆,夸大严重性,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带来心理压力。(三)不能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助长其不良行为。孩子小时候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大后很容易铸成大错。(四)不能碍于面子,漠然处之,使孩子认识不到自己已经做错事了,子不教父之过,长大后再出现问题则追悔莫及。“老师,××拿我的东西了。”这样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其实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学问,不可忽视。作为老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行为,用专业的理论研究孩子的心理,春风化雨般地化解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种种问题.润物无声地帮助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观念,力求让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地成长。参考文献: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天津市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