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一1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1.《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影像资料。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教师点拨: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与民主共和观念是势不两立的。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当时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学生回答:结合教材53页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政治方面: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再让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概况要求学生回答,完成下面表格: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前期指导思想活动中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巩固基础知识。教师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54页回答问题。师生合作探究: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质是允许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