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时训练(80分)1.这一决策能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许多“左”的思想、传统的思维定式还束缚着人们头脑的情况下提出并实施,以至于西方评论家称其为“致力于现代化的大胆行动和创造性的决策”。这里论述的是A.设置经济特区B.开辟经济开放区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答案】A据材料“‘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现代化的大胆行动和创造性的决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设置经济特区,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的“现代化的创造性决策”,故A正确;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时间都晚于设置经济特区,故BC排除;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D排除。2.深圳是国内地方法规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些法规中,超过57.14%是在国家尚无立法先例的情况下,借鉴香港和国外经验制定的,例如企业欠薪保障条例、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等。以上材料说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A.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B.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C.吸引港澳商人来投资D.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经验【答案】D深圳借鉴香港和国外经验制定的地方法规,可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其内地其他地方提供借鉴,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经验。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引进外国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深圳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引进外资,排除C项。3.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31.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054.74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D.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答案】A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从材料中人口数据的变化来看,说明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适应了外向型经济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没有史实依据,B排除;人口增长与经济结构变化、社会老龄化进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项。4.广东省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吴南生在等办深圳经济特区时,决定出租土地,吸引投资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是在公开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把土地出租改称土地有偿使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经济特区的创办B.经济特区发展有待于思想进一步解放C.土地公有制度阻碍经济特区的发展D.创办经济特区已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答案】B“土地出租改称土地有偿使用”体现当时对于实行出租土地仍然持有观望态度,害怕经济改革路线的错误,说明经济特区发展有待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在创办特区过程中思想束缚,故A项错误;阻碍经济发展的不是土地公有制问题,是思想开放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创办经济特区已引发国外高度关注的信息,故D项错误。5.1979年广东设想划一个地方出来,搞改革开放,然后全面推开。邓小平很赞成,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特区“特殊性”的实质是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答案】B“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说明经济特区的“特殊性”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其实质是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008年,故C项错误;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是经济特区的表现,故D项错误。6.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种变化反映出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D.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答案】C题干中并未提到粤语成为时尚潮流,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说明粤语地区即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提升,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