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的建议》有感《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的建议》这本书分四部分: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四辑--好吃又营养的数学课。吴老师和她的教学团队总结出了"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有营养”,是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来讲,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好吃”,是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讲,要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儿童口味的数学,就是他们想学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达到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目的,提升儿童的学习力,学有后劲。常听孩子们这样表达自己对数学的印象:“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数学太难了,学起来又累又烦”、“数学家是不是整天拿着一支笔没完没了地算啊算啊?”确实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冰冷、枯燥的,这也是许多儿童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我认为唤起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可是我们大人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太在意,忽视了儿童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求知欲。要让小学生学与生活联系的数学。数学学习正是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我在教学时,就很注重学习内容要贴近儿童实际,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例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把这样的生活常识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孩子自然会喜欢。他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物化”出来。学生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同时,他们还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要让小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强迫着听,强迫着学”。要让小学生能听得懂数学,不仅要让数学学习内容贴近儿童实际,让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把数学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简单些,就是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理解“抽象的”。容易些,就是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减少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统一要求,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朴实些,就是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尽善尽美,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是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自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要让小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学生在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要通过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来加以验证,也可以通过折一折等实验操作活动,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动手操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发展。要让小学生学数形结合的数学。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数形结合的数学解读是小学生需要且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数形结合,即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直观的“形”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形象具体地表示出来。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树形图、集合图、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