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构建焦作市武陟县教师进修学校张保星二0二0年九月三日2020年河南省第十二届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构建武陟县教师进修学校张保星【内容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任务”实施,阐明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信息技术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对于“知识”本身十分重视,而忽略了对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信息技术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因此,信息技术课程风格不能再沿用某些基础学科传统的、死板的课程风格,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必须加以改造,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信息技术课为我们提供了更1有利于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型师生关系的空间和舞台。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基本特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要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策略。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明确各级学习任务,如课程学习任务,单元学习任务,课时学习任务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自身的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正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全过程,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二、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