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详案)设计、执教:刘梅婷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北辰小学设计意图: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根据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目标也由单一的重视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老师们都想改变以往的单向信息交流的模式,力求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大信息,全开放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教学中,整合后的语文课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明显的作用。但这其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文公开课都运用上了信息技术,而这其中有许多都仅仅是为技术而技术,就语文课本身来说是不必要的。如此一来,技术的运用成为了形式,看似新鲜却并不管用,教师对于文本先在的解读与体验却在形式主义的热闹气氛中逐渐变得暗淡与肤浅。以至于许多语文课都淡漠了“人”与“情”的存在,淡漠了心灵与文本的交流――当独特的文本体验渐渐远去时,语文课便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样的语文课让我们感到陌生和别扭,信息技术也就失去了其“整合”资源的功效。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这个对话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那么,如何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呢?我觉得:要恰到好处,就得落到实处,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信息技术能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大显身手。为此,我以《月光曲》一文教学为例,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爱学乐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材简析:《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音乐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想象乐曲表现的景象。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情感变化细腻。理清课文的线索一步步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过程,这是理解《月光曲》思想内容、作品意境的关键。这对于四年级孩子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果抛开文本来欣赏音乐,他们是听不出个所以然的,自然无法理解《月光曲》所展现的意境美。本文第9自然段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是课文重点。而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因此,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理念: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这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让学生凭借文本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在有限的时空里与音乐对话走进书中人物(贝多芬和穷兄妹)内心。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并理解“清幽、陶醉”等词的含义。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大意。(二)能力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三)情感目标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音乐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音乐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教学准备:老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制作教学课件学生:1、查找、了解有关贝多芬的生平资料。2、预习课文,自学课文生字词。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生字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熟悉内容。(1自然段)介绍音乐家贝多芬。(2—7自然段)讲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第一首乐曲。(8—11自然段)讲述贝多芬弹奏第二曲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三、了解贝多芬生平资料。第二课时一、深情范读,导入课题。1、师生问好后,教师环顾全场,把握学生情绪,深情范读课文第9自然段。2、学生畅谈感受,教师随机点评。3、师:同学们,刚才所讨论的这段文字来自于哪篇课文?揭示课题《月光曲》。(师板书课题:月光曲。)[设计说明:教师深情范读,有助于学生快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