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支架活动,建构科学概念评《磁铁的两极》说起“建构科学概念”,其实这句话里就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建构”,一是“科学概念”。建构就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形成科学的概念,从而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最新讨论稿)中提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科学概念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抽象,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更关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了多少和哪些科学观念。科学概念是学生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科学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的基石。科学概念的建构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或一般的原理,科学的阐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概念呢?一、学生的前概念是基石学生在走进科学课堂之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待问题都有自已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了解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已有理解,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已有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在教学《磁铁的两极》这节课前,我了解到学生的前概念是:1.知道磁铁的两端之间会作用,有时吸引,有时排斥。2.听说过“磁极”、南极、北极等词语。3.对磁铁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感觉,但是不清晰。4.并不了解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在哪里。二、本节课的概念目标是方向在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之后,就要确定本节课的概念目标,这是探究活动的方向。根据兰本达教授的过河理论,学生的前概念是此岸,那么概念目标就是彼岸了。而支架活动就是一块块垫脚石,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形成科学的概念,到达彼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概念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决定着支架活动的设计,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磁铁的两极》这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有以下几个: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是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三、科学的支架活动是载体《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学生在参与这类活动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进行思维,经历过程,从中建构知识,积累操作经验,享受成功体验,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方面获得收获,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活动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科学课堂上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要和学生原有的真实想法,也就是前概念,相互作用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的载体就是支架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前概念和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了然于胸,并基于此设计一系列的支架活动,引导学生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前概念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本节课周老师设计了以下3个活动。1、观察小钢珠的滚动方向,猜测原因。三年级的学生,科学要求学会观察,进而大胆猜测,周老师的引入直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猜测原因:哪边的磁力比较大?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在这个环节中,周老师从方法、到实验材料、如何挂、怎么数、注意事项等方面逐一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后在实验汇报过程中,通过展示各组数据,最终得出结论,突出重点,学生建立起“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的科学概念。3、磁铁两极的研究。在了解知道磁铁两极的磁力最强之后,展开对磁铁两极的研究。通过画图的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达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两个磁极接近,有时是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