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对外交往历史乐趣坛3天前点击上面“历史乐趣坛”,关注我们!【热点概述】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一个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外交往与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国际局势和国内政策的动态。【知识链接】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汉朝: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1)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绸沿着通道不断西运。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2)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3)与朝鲜、日本、越南、西亚和欧洲的往来。其中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盔盎派使臣到达东汉。这是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2.隋唐: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1)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2)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3)主动出访:向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及中亚、西亚、欧非派遣使节,进行频繁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3.宋元:政府重视对外经济交流。4.明朝:开展积极的主动外交和反侵略斗争。(1)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1405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2)外来侵略和反侵略斗争。明朝时,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重大事件有:抗击倭寇的斗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5.清朝(1840年前):闭关政策和反侵略斗争。(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2)反侵略斗争主要包括两次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二、华夷之变——对晚清外交的再认识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政府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第二个时期19世纪四五十年代,清政府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第四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三、抗战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合作。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过程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两国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四、与时俱进的外交战略——现代中国的外交时期特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