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1~12期总目录·专家视线·1.13语文教育与现代公民的语文能力———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访谈蔡可2.10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又何妨周德藩8.16当代中国读者还需要诗歌吗康莉蓉李应志9.17情绪:中国新诗的欣赏核心(上)唐利群李怡10.20情绪:中国新诗的欣赏核心(下)唐利群李怡11.25意象时代的中国现代诗歌鲍昌宝康莉蓉·说文论语·1.1720世纪前期的文法语法教学张心科郑国民2.132009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3.12从才学识德说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曹勇军3.16例谈“课堂生成”的三个误区蒋守胜4.14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探讨———以钱梦龙《死海不死》课堂教学片段为例郑桂华4.17高效课堂应该为学而“设”俞万所5.14思辨:不该成为语文课堂的灰色地带董旭午5.17能否多一种角度解读奥楚蔑洛夫汪笑梅6.14中学语文教材要和谐发展———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六十年建设纵览庄文中6.19试论建立“学语文”课程模式张西安7.14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岔路口———兼论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与特征李海林7.19三位一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实现方式严华银8.20语文教育呼唤简约主义王鹏伟8.24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删繁就简徐敏南9.11质疑教学:上海语文的一大变革程稀9.15“取法乎上”的选文原则———张翼健主编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刍议田泉10.15语文课堂预设问题“五必须”董旭午10.18“推想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宋如郊11.15怎样建设“生活化”的语文教材朱贻渊11.20探究:寻觅文本的馨香———《五人墓碑记》教学反思徐永峰11.23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审美性周艳12.15文体三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唐建新12.17巧选“课眼”稳推进,言文相融显灵动张玲12.19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李子良·课堂观察·1.21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1.21《杨修之死》教学实录张震雷1.25观察者语胡根林2.22教师想教的、实际教的和学生学的应该一致2.22《一千张糖纸》教学实录李百艳2.28观察者语李海林13.18怎样让文言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3.18《兰亭集序》教学实录陈继军3.22观察者语虞晔如4.20自读课:教什么与怎么教4.20《秋水(节选)》教学实录郑晓刚4.23观察者语邓彤5.19在思辨中知人论世5.19《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陶淑文5.23观察者语朱新敏6.23诗歌教学:从静态到动态6.23《蝶恋花》教学实录王金钟6.28观察者语尤立增7.24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7.24《雨巷》教学实录肖家芸7.28观察者语胡根林8.27语文教学到底能给学生点什么8.27《采薇》教学实录董一菲8.30观察者语张玉新9.21是什么,教什么,像什么9.21《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课堂实录宋凯9.25观察者语褚树荣10.23亮点:在反复打造中熠熠生辉10.2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周乘波10.27观察者语莫家泉11.29“文本对读”读什么?11.29《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欧阳凯11.33观察者语任富强视窗1.78《范进中举》问题教学的创新实践魏本亚马磊2.80话三十功名谋明日辉煌———纪念《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导报》30周年暨“春蕾杯”征文10周年座谈会纪要懿文4.76香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能力培养张燕华岑绍基10.77美国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先秦诸子散文”李倩郑国民12.79———材料点化能力训练的探索与实践孙越6.69曲径通幽处异境次第开———《三峡》变式与比较复习的探究与实践孟宪军11.70因难见巧话翻译———高考文言文翻译策略初探江勇8.78还是“门前”?夏峥嵘8.57辨清词性判准正误———高考病句题“由于”句解析辨正李冲10.59《三峡》是游记吗胡良华杜飞11.62“曾几何时”不等于“过去”“当初”赵丕杰11.63“山清水秀”辨正徐荣祥11.76首先要在文本研读上下工夫赵胜启12.38打造亮点,的确需要反复宋平12.21走向哲学思维开拓解读视阈212.21《落日》教学实录徐江12.26观察者语苗利军8.49骗子缘何行骗成功———再读《皇帝的新装》郭莉董林9.45托忧闷于醉酒,付毁誉于山林李世忠9.48雨果的“中国心”李耕拓9.50沉重的探索深广的忧思———《小狗包弟》的主旨探析汪嘉宾9.52“有趣”还是“素心”?———也说《金岳霖先生》的“文眼”袁夫石10.40《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