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师姓名刘可教师单位田埠学校教师邮箱liukeai2008@126.com《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2、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移项。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都要用到。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合并同类项”和“移项”,体会数学书中的“对消”和“还原”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利用移项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探索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移项过程中符号的变化。四、学习者特征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讨论、思考、观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探索策略:通过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结论,归纳概括。(2)、师生交流: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数学思想。(3)、生生交流: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发表个人的见解,对问题进行探讨,互相学习.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回顾: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2、创设情境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3本,还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如果设这个班有学生x人,每人分3本,共分出了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3x+20)本。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少的25本,这批书共(4x-25)本。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展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相等关系,合理地设未知数、列式子。师生共同分析: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该相等,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出方程3x+20=4x-25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开始,能给学生一种轻松的心理氛围,易于学生学习。说明基本事实: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具有相等关系,这是列方程的依据。(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移项(1)、思考: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设计意图:这里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方法。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的两边同减4x;为了使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20。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1,得3x+20-20-4x=4x-25-20-4x3x–4x=-25-20(2)、观察:1)、上述演变过程中,方程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3)、归纳:一般地,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4)、思考:1)移项的根据是什么?2)“移项”时,注意什么?3)移项的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和教师的讲解得出什么是移项,便于学生理解。教学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方程中的项是连同它前面的符号的。(5)、应用新知:1)、抢答:将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方程的一边,常数项放在方程的另一边,对方程进行移项变形。(1)、2x-3=6(2)、5x=3x-1(3)、5x–2=3x+72)判断改错:下面的移项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