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练习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2.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质是()A.恢复老干部名誉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C.扭转混乱局面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被誉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4.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有()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5.“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A.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B.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C.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要严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6.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A.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7.1978年,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法律至上原则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依法治国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8.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A.它曾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D.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9.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10.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11.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2.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这一治国方略写进宪法是在()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全国人大五届五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全国人大九届二中全会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了保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