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12月大联考试题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旧要求的。1.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2.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地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山东陕西直隶人数3114311111这反映了()A.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B.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C.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D.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3.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4.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5.(2016·东北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1851年,英国在业女性283万余人,30年后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25%,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D.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6.到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国君以官位的高低定官吏俸禄的多少,官位高的可达万担、千钟的厚禄,也有“斗食”的小吏,以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这表明当时A.专制集权体制初显端倪B.卖官鬻爵现象十分普遍C.贵族等级制度得以完善D.宗法血缘丧失政治影响7.右图所示为山东济宁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上的“慈母投杼图”,其中出现了斜织机的型制。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反映孟母教子的“子不学,断机杼”的片段。据此可知A.孟母教子的传说在历史上真实存在B.中国古代妇女地位逐步提高C.战国时期纺织技术对后世影响深远D.家庭教育受到古代社会重视8.唐初,皇宫和政府部门多没有学士机构。学士无品秩,但得参与谋议,充作政府顾问唐太宗间或请名儒学士起草诏书;武则天常令“北门学士”居中用事,参决百司表奏;唐玄宗成立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由此可知,唐代学士机构的设置A.扩大了官员选拔途径B.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D.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9.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严格遵从等级规定。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这一变迁主要源于A.君主专制的强化B.科举制度的完善C.商品经济的发展D.程朱理学的影响10.据清代史料记载,朱泾镇(今属上海市)“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当地中间商)奉布商如王侯”,牙行“争布商如对垒”。该史料说明,明代A.纺织业出现商品化趋势B.民营织业因疏于管理而失序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提高D.商业兴盛促进市镇经济繁荣11.1895年4月,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