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但绝不是老师的竞争者人工智能进入教育的第一个误区:让管理加强,使控制精准到位前一阵,我认识了一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他告诉我,人工智能改造传统行业的三大条件:超大规模、非标准化、不确定性。这位专家从事什么行业呢?养猪业。他告诉我,愿意从事畜牧业的人越来越少,猪的销售量又很大,发病率很高,所以需要人工智能介入。他说,人工智能进入养猪业的一个优势是借助技术通过猪脸识别、运动轨迹尺、行为分析、步态识别精准发现个体异常,第一时间发现病猪是哪只。在非标准化场景下要做出精准决策,怎么做呢?视频称重、体制预测、知识图谱、喂养决策。因为给猪喂什么、怎么喂、喂完以后需要达到的精准标准都可以用知识图谱、喂养决策来个性化实现。我听完后浑身冒冷汗,我觉得这些和我看到的教育领域的现象太相似了。当教育遇上人工智能,会发生的误区之一是让管理加强,使控制非常精准到位。然而,“让教育生长”这是教育的原点。人工智能应该是让我们从头开始思考教育的原点问题,而不是监控孩子们守不守纪律,否则,这和养猪是一样的。当人工智能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要回到原点,想一想为什么要有人工智能、它和教育的关系、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进入到教育的第二个误区:很多学校是在教人工智能第二件事我呈现两幅人物,一个是居里夫人,一个是牛顿。我问大家,他们是学什么专业的,所有人都会告诉我一位是学化学的,另一位是学物理的,他们的专业多对口。但仅从职业上看,很难想到马云和任正非一位是师范院校毕业,一位是重庆大学建筑专业出身。但他们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乃至世界范围帮我们解决很多很多问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你们会问,他们专业对口吗?我曾在网上发起过一个调查,让参与者回答所学专业、第一份工作、目前的职业这三个问题。共有993人回答了我的问题,统计后得出了两条结论:1.16.4%的同学依然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有点关联的职业;2.大部分人都从事着跟原先专业不一致的职业,行业在消失。我跟一个新型职业的朋友聊,他是转述师,就是要把一般人听不懂的行业专业术语,转化成普通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语句。这位朋友告诉我,他是文学博士出身,但如何与经济学家、人工智能专家进行沟通交流成为他做这份工作的第一个烦恼。如何与人打交道,这些学校没有教过他。不少人也表示在第一份工作当中受过挫。难道让学生们步入职场,在第一份工作上受挫时才积累下人生第一份重要的职场经验吗?那我们学校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回过来想,学校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我走访了很多国家,了解了很多行业和新生职业以后,我发现学校和社会有落差。学校里的课程从分科走向了主题和领域,但是这个世界不是按领域划分的,这个世界是由“挑战”组织起来的。所以我们欣喜看到芬兰进行的跨学科教学,美国在进行的项目制学习。为什么?这个世界充满挑战。你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人际沟通,让别人信任你。那么人际沟通学校能培养吗,能教吗?不能够教,是靠体验的。教沟通是学不会沟通的,只有一次一次和人交往,只有不断积淀,才能学会沟通,才能学会问题解决,体验是无法教的。所以,人工智能进入到教育容易出现的第二个误区:很多学校是在教人工智能,但是人工智能是不能教的,只有靠体验才能够去感受人工智能的力量。三个案例从“做题走向做事”、从“解题走向面对真实生活”,学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对老师的挑战非常大我给大家介绍三个小案例。第一个案例:日本的N高中给我很大的触动。这所学校从2016年开办,到现在2019年,短短四年时间N高中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11000人。这所学校让学生几乎完全用手机学习全部课程,还把师生一起在网上玩游戏当成社团活动。那么,在与主流理念相悖的情况下,这所网红学校到底靠什么才得到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的支持?因为在线学习,这个原因只答对了一部分。先看日本教育的两个现状:一是,日本的小学、初中,因为厌学而不愿意去上学的学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第二,大学毕业生离职率高的问题。这也是在日本讨论较多的现状:日本大学生毕业后3年以内有很多人会不断辞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认为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