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讲点儿没见过的题型,前堵后追,查漏补缺。搜集或创制一些新题型(不超纲、有出处),查漏补缺。每年高考都会有创新题型出现,而平时的模拟题中很少见到。这才是拉开分差的题型。短板从未补,长板反复加,木桶的盛水量不会增加。就算不能准确扣住,但训练处变不惊的心态和随机应变的技巧,也很有必要。另外,高考复习不能过去考过啥就复习啥,追永远追不上,堵才有可能逮住。例如:(1)古诗兼考文常、名著。(2)默写应用化:文段中引用;生活中应用。(3)古文选文跳出24史;不考传记而考散文;或出问答题。(4)关注教材后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的信息。2017年高考突然考逻辑推断(第四册“梳理探究”中第一章就是“逻辑和语文学习”)2(5)语用题求新求变。20题、21题,这几年考的是得体、逻辑、压缩、图文转换。本着追热点、不超纲、有出处的新题预测:①传统文化:对联、谜语、汉字、书法、节日、节气、习俗等(第一册“梳理探究”中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两章)②整本书阅读(推荐名著中):内容情节记忆;手法或形象评析。(每册书后都有“名著导读”;第三册“梳理探究”中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一章)③短评论:时评、画评等微作文。(北京卷考题)(6)作文:关注驳论或辩论。(第四册“表达与交流”中有“学习反驳”“辩论”两章,但从没考过,有创新。)3应用型默写昆明滇池边西山景区半山腰,绿树掩映中有亭翼然,背倚西山,俯瞰滇池,景色绝佳。亭上有一副集句联极是工整应景。其下联是《滕王阁序》中的两句话: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其上联是《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4答案:上联:浮光耀金静影沉碧翻译:浮动在水面上的月光好像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碧玉5补出下列文段中空缺的名句。古典诗词、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诗文中的名句都被后人赋予了新的涵义,常用常新。比如人们常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两句来表示一个人闭塞守旧,完全不了解人世的变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的“,”两句来表现自得于心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境界;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来形容事情还未开始,就已经有了先兆。6答案: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7补出下列文段中空缺的名句。起名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大事,中国人对于起名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很多关于起名的民俗习惯,其中化用经典诗文名句起名,既文雅大气,又寄意深远。《诗经》《离骚》《论语》等经典都是经常被用到的。比如科学家屠呦呦、小说家琼瑶、红军将领关雎洲将军的名字分别源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和“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名字源于《离骚》中的“②”;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老一辈革命家王任重、台湾歌星任贤齐的名字分别来源于《论语》中的“③”、“④”、“⑤”、“⑥”。8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②苟余情其信芳③吾日三省吾身④学而不思则罔⑤任重而道远⑥见贤思齐焉9诗歌鉴赏兼考名著: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漂泊一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毬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认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这两首柳絮词分别出自《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两位女性之手,根据两首词的风格和自己对红楼人物的理解判断,《唐多令》的作者应是,《临江仙》的作者应是;另外十个女子的全名分别是:()(5分)2.结合诗句,比较赏析这两首柳絮词中的柳絮形象有何不同?(6分)10答案:林黛玉薛宝钗(顺序不能变);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王熙凤、李纨(荣国府长孙贾珠之妻)、秦可卿(13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史湘云(贾母的内侄孙女)、妙玉、巧姐。(顺序可变)11诗句与节气:下面诗句都写到了秋天的露水,分析一下各自写的是秋天的哪个节气,并按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