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研究默戎镇中心完小张林艳科学展现生活也源于生活,对一个孩子的科学教育深深的根植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一个孩子在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培养对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如何将科学知识充分与生活结合,让实践活动融入生活中去,让孩子主动学习和体味,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便将从孩子教育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总结探讨,浅要总结分析一下如何通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使得孩子可以更加充分的在生活中融入学习,使教学内容充分与生活想结合。引领孩子在亲近生活,感受生活中学习知识,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对自然材料、生活材料的理解及其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使用原则与要求1.自然材料、生活材料自然材料顾名思义即来源于大自然中的材料,如:树叶、树枝、树皮、花瓣、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石头、泥沙等。生活材料即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类物质。本文所指的生活材料更偏重于人们生活中所废弃的、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的各类物品。如:包装箱、包装盒、瓶瓶罐罐、螃蟹壳、乌龟壳、废旧报纸、废旧衣物等。2.使用自然材料、生活材料的原则及要求幼儿园科学活动使用的自然、生活材料必须是无毒无害、安全卫生的,经过实践验证,有一定的潜在利用价值,便于幼儿操作、容易引发幼儿联想与创造的。二、运用自然材料、生活材料开展幼儿园科学教学的意义艺术家丹纳在论述艺术品的本质时,曾经提到“只要翻阅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在全球倡导“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创新求异”的时代里,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该响应时代的号召:节约环保,多运用自然生态的、回归生活的环保材料开展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如现代社会商品精美的包装盒、奇形怪状的饮料瓶、易拉罐等物品,弃之可惜,将其回收、消毒处理后运用到我们的科学教学课堂中,进行艺术创作,变废为宝。丰富多样的生活材料、自然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和欲望,提升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也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挖掘身边可以再利用的物资,改造和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从小培养了幼儿环保节约的美德,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三、运用生活、自然材料开展科学教育的策略及实施方法1.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经验创造从生活中来,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知识经验的支撑。幼儿天生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本能,大自然是其最好的老师。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花草树木的无穷魅力,观察花的开放、蝴蝶的舞动、杨柳的飘洒、小动物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和发现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科学幼教教学中的材料,共同学习收集整理自然中的资源等。走进自然,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感受到大自然是人们生活创作的源泉。2.美化班级环境,给予幼儿榜样和示范幼儿是通过与材料、环境的互动成长的。老师们在创设环境方案时,以常规的科学材料——笔、纸、颜料作为基础,以生活废弃材料和自然材料作为主要材料。根据幼儿教育需要、幼儿发展需要,师生共同收集与之相关的自然、生活材料,创造性地进行改造与运用。让一张张废旧报纸变成主题墙上的小汽车;给一根根枯树枝涂上漂亮的颜色,做成银色的挂画盘;让一根根废弃的水管变成蜿蜒的小路;让一把破旧的雨伞摇身变成一只七星瓢虫的外壳;让婴儿的奶粉罐变成美丽的花瓶......幼儿在参与收集、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教师收集、处理材料的方法,形成了粗浅经验,也感受到了自然材料、生活材料的无穷魅力,以及变废为宝的惊奇,最重要的是在逐渐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审美的眼睛。3.自然材料、生活材料在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中的灵活运用绘画活动中,根据自然材料、生活材料的性质、特点,进行“因材施艺”、“因意施材”的艺术构思、创作。如:树叶拼贴画、蛋壳拼贴、果实壳拼贴画、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