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设计思路【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流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讲授新课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师:说到公车上书,我们还得从1895年,大家回顾一下上一单元的内容,1895年发生一件什么的大事呢?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它又有哪些重大的影响呢?生: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师:应该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古代,日本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忠诚的学生,日本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学自中国,这点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和服、文字、传统建筑中看出来,但是,自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高于中国,并且逐步开始了它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一场民族危机,这一事件对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触动很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车上书发生了。2、经过师:那么“公车上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呢?它的经过时怎样的。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师:这次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那么同学们知道“公车”是什么意思吗?生:汉代用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的人都是举人,故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师:说到公车上书,不得不说公车上书的领导人康、梁,我们教材上有康梁的肖像图。有没有同学知道关于康梁的故事呢?生:略。师:康是广东南海人,他19岁时就拜了当时广东的一个有名的学者为师,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他逐步认识到了当时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早在1888年他就曾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危险,要求维新变法,但是这次上书也没有成功。梁启超是当时出了名的神童,十一岁就中了秀才,17岁就中了举人,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很多人读一辈子书都只能考一个秀才。康有为在1888年上书后有了一定的名声,梁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