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动力的革命是指A.青铜器的使用B.牛耕的使用C.铁器的使用D.灌溉事业的发展3.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在A.西周以后B.春秋战国以后C.汉朝以后D.隋唐以后4.隋唐时期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其表现是A.耦犁的推广B.耧车的发明C.耕耙耱技术的形成D.曲辕犁的出现5.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木制的耒耜B.铜制的耒耜C.铜制的犁D.铁制的犁6.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A.耧车B.翻车C.曲辕犁D.水排7.最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铁器的是A.《管仲》一书里有记B.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出土一批铁农具C.先人们的传说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着铁矿山达三十多处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开垦荒地出现第一个高峰。其出现的根本因素是A.大量荒地的存在B.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兴起C.政府的奖励垦荒政策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9.我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汉代D.唐代10.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1.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B.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12.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漕渠D.白渠13.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以下属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有①耧车②大镰③曲辕犁④水排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5.《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A.因时耕作,集体劳动B.分工细致,技术先进C.重视农时,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6.春秋战国争霸,东汉末军阀割据,唐中后期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等现象出现根源于A.民族矛盾尖锐B.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地方割据势力不断膨胀17.“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古代农民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人口膨胀的压力B.耕地少且耕作方式落后C.精耕细作的必要性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18.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②使用高转筒车③曾推行均田制④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9.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B.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与技术C.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D.与农业相关的水利设施的完善20.《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脆弱性B.自足性C.顽强性D.封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