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中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研究集贤初级中学王娇课堂提问是教师对课程的教学结果的测评手段,是学生对本节课中的个别疑难点进行再次深入的必要条件。课堂提问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便于调控教学程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提问,老师作答;老师提问让学生作答,也可以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实际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针对性,在提问的有效性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一个问题是否有效,不能对问题的有效性进行绝对的判断,所以需要从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去研究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进而更好的把握有效提问。设计的问题既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又明确易懂无歧义,并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很容易的使学生找得到问题的切入点。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分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较多数学教师难以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存在为问而问,提问频繁而随意,满堂问答,集体问答,问题平淡无奇等情况。而且,即使提问,也多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很少有学生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远比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能力要重要得多。作为数学教师,除了要明确提问的作用、原则等理论问题外,还要十分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提问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赞同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或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过渡,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数学理解。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二、细化教学目标,将课堂的问题细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育人,学生教育的目标,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想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获得净胜上的满足感,以至于能更加的热爱学习。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尽量使用较多的图片或者视频能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起点。1.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或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指数概念这一节课时,手拿一张纸,然后问学生:我把它对折,并无限次对折,你能猜出它将会有多高吗?当学生听到将会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大吃一惊,兴趣也随之大增,学习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即被唤起。又如在引进三角知识时,让学生亲自设计测量某一个事物的高度或者其他。在讲"相交两圆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时,让学生动手画画、猜猜,再让他们归纳"结论",讲讲、证证。再讲二元一次方程的问题的时候,做出最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就是通过二元一次的方程能很简单的求出结果。就这样,每教授一个知识点,我始终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兴奋的状态之中,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被点燃,对课文的内容产生了探究的欲望。2.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