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少年风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大声读·读作者·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读背景·《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记述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书中还有不少经典故事“祢衡击鼓骂曹”“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等。·读字音·读准易错字音谢太傅(fù)俄而(é)雪骤(zhòu)差可拟(chānǐ)柳絮(xù)无奕(yì)王凝之(níng)谢道韫(yùn)尊君在不(fǒu)太丘舍去(shě)·读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读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读词意·理解词语内集:儿女:俄而:欣然:未若:讲论文义:与友期行:太丘舍去:门外戏: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入门不顾:用心译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一、留,就是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例如“楚人有涉江者。”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三、调,即调整词序。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四、删,即删除的意思。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五、换,即替换之意。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注释:翻译《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译文: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未若:不如,不及。因风:乘风。因,趁、乘。注释: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状语后置句,原顺序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是柳絮乘着风漫天飞舞。”译文:原文: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