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襄阳四中作文指导关系式作文的审题与构思周晋南王鸿雁关系式话题作文,让不少同学感到头疼,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样的话题作文审题太难。有的同学虽然搜肠刮肚也无话可说,既而有意无意地去改变话题,或只偏言一方不及整体,或干脆抛开话题另起锅灶……其实,这都是因为不了解关系式话题作文及其写作方法的缘故。一、要明确关系式话题及其命制特点。所谓关系式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式话题,行文中作者就很好地兼顾了“我”与“地坛”这两个要素:一方面具体描述了“我”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思,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交代了“地坛”给我的人生感悟,使我完成了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鼓足了生命的勇气,从而揭示了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即“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式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就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②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左右。类似的还有2004年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重庆卷“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2005年全国卷“位置与价值”、“忘记与铭记”,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2007年四川卷“一步与一生”等。二、要辨明关系式话题要素间的关系。关系式话题作文,重在考查同学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关系式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十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缺少一方另一方就不成立了。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是非取舍关系。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3、并非绝对关系。就是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4、并列共存关系。就是话题中所给的两个以上概念存在着并列关系,它们彼此互相联系,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写作时,话题里提到的概念都要照顾到,不能有所偏颇。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如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秋天的早晨,山头上,……西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