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和末尾没有0的)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自主构建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环境,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的关系作铺堑。在教学中体现了多种计算技能的交互使用,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2、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3、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4、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顺序。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积的定位。教法选择:复习旧知,新知引导。学法指导:自主尝试,同伴交流讨论,集体概括归纳。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口算卡,看谁算得快:152×2=231×4=321×2=415×3=298×3=523×3=2、笔算,交流心得:24×12=44×59=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出示小黑板: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1、尝试练习。(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2)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算一下大约是多少?(可以把145当作150进行估算,还可以把12当10来估算)(3)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学生尝试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口算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先算145×2,再算145×10,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就是结果。2、理清计算过程。(1)回顾.回顾刚才的口算过程。(2)列竖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指名板演,强调解答应用题时应写上单位和答案。145×12=1740(千米)145×12------290145-------1740答: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740千米。3、对比例题,归纳方法。(1)计算45×12与145×12比较,观察它们的计算顺序,以及积该如何定位。(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3)归纳方法。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老师正确指导。出示小黑板: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4、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1)可以用口算的方法。(2)用笔算比较准确。(3)用学过的计算工具,计数器来验算。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做一做: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展示过程。134×12=176×47=425×36=237×82=2、独立完成,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22×24=145×27=679×13=286×35=3、小小法官我来当(说出错误并改正):134152246×16×23×34——————————804156964134104638——————————93811967344四、思维拓展,加强训练:一条公路长2000米,工人叔叔每天修125米,15天能修完吗?还剩多少米?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学会应用:练习七第3题和第5题。附: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145×12=1740(千米)145×12———290(145与个位上的2相乘,积的末尾与因数的个位对齐)145(十位上的1去乘145,积的末尾与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不写)———1740(两部分的积相加之和)答: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740千米。教学反思:1、提倡自主探究,在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之中,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了知识。2、复习充分,旧知识迁移及时,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方法。3、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4、但教学举例还不够生动多样,今后还应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