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爱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案例】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常跟病人讲起小时候他经历过的一件触动心灵的故事:一天,几个白人小孩正在公园里玩,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每人买了一个,兴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飞在天空中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躺着一个黑人小孩,他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因为自卑。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他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可以卖一个气球给我吗?”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温和地说:“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小孩鼓起勇气回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惊诧地看了看小孩,旋即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氢气球。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小手一松,黑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小孩的后脑勺,说“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客观存在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那个黑人小孩便是基恩。【评析】多么耐人寻味的故事,触动孩子的心灵,也许就从一句话开始。自信来源于自己,也来自于别人的诱导。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我们知道,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当今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个体的心理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差生”或“捣蛋生”经常口出“笨蛋”“不可救药”之类的斥责,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早已荡然无存。由于长时间遭受冷落等不公正的待遇,不少学生程度不同的患有心理障碍,这些心病不除,学生的成长、生活、学习道路上就会障碍重重,刚建立起的自信心就也会动摇。这些学生多数缺少师长之爱、同学之爱、家庭及社会之爱,教师要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用爱心去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会接受启发诱导;对学生满怀热情和爱心,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决不是“天生愚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思想上摒弃旧的观念,还学生一个公正。教师必须克服学生智力低下的思想,要让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没出息”的阴影,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与自尊。对于老教育家吕型伟的话:“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们不免得到一点启发: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潜力的一面。教师应从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亮点”,并及时进行表扬,或投一赞许的目光,以巩固他们初步形成的认识,防止因小小的失误而使工作成果毁于一旦。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索洛维契克说:“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他就能成为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