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婉•1、词的起源•起源于南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词是一种诗体,又称_______、等。•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长短句”、“诗余”词调•3、词的分类:•1)按字数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柳三变、柳屯田、柳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宋]柳永课文翻译思考:这是一首抒发了什么感情内容的词,应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感情内容:思念意中人,抒发刻骨相思之情感情基调:低缓,哀愁讨论思考:本词上片的图景中都描绘了些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鉴赏上片:“危楼”、“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伫倚”、“望极”、“无言”、“凭阑”景:人:凄美孤独傍晚春望图春愁望极,黯黯生天际。情景交融※将情感融入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场景中,既有景,又有情意象:登楼抒思乡怀人之愁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草色抒离愁别恨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烟光怀远思亲、羁旅愁思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情景交融思考:面对孤寂无奈,作者想用什么来排解心中相思之苦?结果如何?鉴赏下片:春愁借酒销愁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赏析诗句的步骤:①用尽量优美的语言描述诗句。②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等)和表现手法分析原诗句。③说出表达效果和作者的情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明确: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颜容憔悴。“终不悔”、“消得”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本句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直情切,荡气回肠。描述诗句分析关键词和手法表达效果、情感学会鉴赏名句※拓展思考:说说原句中的“伊”还可以指什么?联系生活,这句话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立志,是下决心,确定远大的奋斗目标。奋斗,为实现目标而不顾一切的艰苦奋斗。经过千百度的求索和奋斗,成功水到渠成,目标就在眼前,前途豁然开朗。重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