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伤仲永》一、通假字:二、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自: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三、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四、重点句子翻译。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五、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引号内填原文)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6.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①籍贯金溪②姓名方仲永③身世民④家世世隶耕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七、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对…...感到惊奇)()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木兰诗》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⑵万里赴戎机()⑶出郭相扶将()⑷策勋十二转()⑸著我旧时裳()⑹关山度若飞()4.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5.翻译下列句子。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译:1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译: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译: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