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化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专家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简介知识管理的理论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而获得的东西,因而一些教师会认为,拥有这部分私人信息正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把这部分知识也拿出来与他人共享,自己就可能会失去在这方面的“权威”地位。因此,有的教师会对隐性知识的共享有所抵触,但这恰恰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学习型学校,尤其应当创建和培育以开放合作为规范的学校文化,制造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彼此学习的氛围,鼓励教师共享隐性知识。3.转变组织结构传统的组织结构,强调上下级之间严格的等级制度,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易于造成组织僵化,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应用,这样的组织结构已然不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了。知识管理需要构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来与之适应。新的组织结构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有利于员工的相互沟通和知识共享。这种沟通不仅发生在组织内部,而且应该发生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会之间。(2)有利于知识更新。(3)有利于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笔者认为,组织应该由等级型结构向支持型结构转变。当前新兴的“倒金字塔”型等组织结构模式(如图所示),明显优于传统的结构模式,对学校组织的转型有所启示。在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中,教师处于组织的最顶层可以方便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传递、授受与创新;而中层管理者则作为支持人员为教师进行知识的共享、创新、使用创造条件;并使校长的管理战略有效地执行;在底层的校长,主要为教师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服务,同时为知识管理制定基本政策。4.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当前广大中小学实施的“校校通”工程,更为我们实现校与校之间、学校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因特网上无限的知识资源,更成为组织学习的巨大知识库。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知识管理者需要为组织甄别、挑选有用的知识,并组合出合理的知识内容,传递给组织中的成员,以便他们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知识管理者对支持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人性化、以利于教职工更多地参与5.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知识共享的管理模式,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内在激励机制。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前,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及其经济状况的改善,相对而言,教师对物质方面的要求已不是最关注了。现代教师更注重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成长体验。因此,适当的物质奖励虽然还是必需的,但更为持续有效的激励,则是与教师的工作成就和个人成长相联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要让教师在知识共享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对自己在人际关系、教学质量上带来的好处,从而将知识共享行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变为内心的需要,使之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共享活动。此外,为了培育知识共享的学校文化,消除教师间的不正当竞争,在激励方式上,学校应将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激励的时间效应上,学校也应把对教师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以便强化激励手段对教师成长长期的正面效应。6.树立共同愿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指出:知识创新并不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员工个人的责任感,及员工对组织和组织使命的认同感。教师只有认可学校组织的使命,并将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相结合,才能从内心出发接受并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活动。因此,学校组织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为教师树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和整合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