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你动不动就打人?最近听到有老师说:有的孩子为什么动不动就打人?生气时打;高兴时也打!也听到家长在问:家里小女孩在幼儿园,稍有不顺心,就动手打别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给别人赔礼道歉。头疼啊!孩子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改变起来,要比之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家长说:“他打过来,我打回去,让他知道打人之痛,这样他就不会再打别人了!”或是“先厉声叫停,语言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动武将孩子揍一顿,看他下次还敢打人不!”切忌这样的以暴制暴,不但丝毫没有效果,而且还会“鼓励”小朋友打人。因为家长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今天的内容,帮助老师和家长找到孩子惯于使用暴力的根源,先从源头上明察秋毫,然后再对症下药,辅之以正面引导,会比较行之有效。同样的“打人”行为,对于年龄不同的小朋友,不但要理解背后不同的原因,而且更要以不同的方法去制止和引导。了解多方原因,有的放矢解决问题自我意识2-3岁的小朋友,正是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自我意识越强的小朋友,对于玩具的占有欲望就会越强。在他们心中,自己想要的玩具就一定要得到,分不清“这是我的”、“那是你的”,得不到就采取抢的方式,如果对方不给,那就动手打人。其实,这也是此时小朋友们的思考特性吧,他们只想到自己的需求,以及得不到玩具的伤心与难过,但从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想法与感受。试探心理没有任何理由地突然打人,也许是缘试探心理?比如:试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被打之人会哭吗?会大叫吗?会害怕吗?会反击吗?其实是好奇心在作祟。比如试探一下妈妈,以打人的方式来试探是否可以吸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力。这个年龄的小朋友还不会与别人交往,又不能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那么就会以打人的方式来试探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或矛盾。负面影响不得不承认,很多小朋友的打人行为,其实是家长自己一手造成的。小朋友犯了错误,或者做了严厉禁止之事,爸爸或妈妈二话不说,先打一顿,那么有样学样,小朋友就会认为,打人是最迅速、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当自己与其他小朋友有了争端,那么他们的解决方式就是攻击性地打人。除此之外,也有电影电视或网络的不良影响,这里就不用一一举例了吧……语言能力对于1-3岁的小朋友来说,很多时候,打人的目的不是要攻击对方,而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不知道该如何与对方沟通,或者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需求,于是便以肢体语言来代替。比如,两个小男生在一起玩,一位小朋友想表达自己的友好,于是便学着大人的样儿,在对方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其实是想引起对方的注意,但在别人看来,就好象是小朋友的暴力行为。情绪发泄有些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也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长期缺少被接纳、被关爱、被肯定的感觉,因此自信心缺失或心理失衡,再加之语言能力受阻,于是便以武力来解决。再有的是因为家庭环境,长期处理压抑的状态,心中的烦燥、气愤或委屈得不到合理的发泄渠道,那么与小朋友发生冲突之时,就如开闸之洪水般势不可挡,攻击性行为也在所难免。对于这样的小朋友,与其说他们有暴力行为,不如说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自我发泄。手敏感期一般1岁-2岁的孩子,高兴时打人,生气时更打人,3岁之内都是小朋友手的敏感期,是特定年龄段小朋友以手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打人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这一阶段最需要耐心的正面引导,千万不要以暴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