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教案左丽芬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答卷严谨的精神,字斟句酌的习惯。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有的同学往往会觉得很困难,尤其是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就觉得更加棘手。实际上,我们觉得文言文难是因为我们不会翻译,不理解文章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下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1、基本方法:直译、意译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所谓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翻译古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六个字。①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②删:删减。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1.《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2.《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③补:即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需注意补出的成分要加括号。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织布机)唧唧又唧唧地响,木兰对着门织布。④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汝”应换成“你”。变:即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例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⑤变:即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例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⑥调:即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应调整为“舜于畎亩之中发。”“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三、课堂小结文言文翻译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