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伯牙鼓琴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伯牙鼓琴教学反思1《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肯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第1页共64页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解并描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原委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第2页共64页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倾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憧憬这份美妙……理解课文起先,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绽开探讨,理解其含义,告知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识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晰。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出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出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信任接着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第3页共64页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教学中,我也注意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赞扬的语气,读出知音团聚的那份融洽与快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孤独、孤独,无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长:“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出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出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第4页共64页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索,步步深化又精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伯牙鼓琴教学反思2《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4句话,83个字,而这83个字里却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及其他学习文言文方法,读通、读懂内容第5页共64页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细细品尝文中人物大悲大喜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意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一、音乐渲染,营造艺术氛围上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哀思欲绝的心情,最终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意。第6页共64页二、反复朗读,感受文字之美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起先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洁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尝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实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留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三句,指导学生要读出兴奋、激烈、赞扬的语气,第7页共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