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字词过关,理解文意2、过程与方法:点拨发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重点难点1、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2、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教学过程一、解题1、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后面的《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见原书卷一"记游"类。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断,流露心境情怀,真率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影响。《游沙湖》这篇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二、疏通课文:【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也叫)螺师店。予买田其(那)间,因往(因为前去)相(察看)田(田地),得疾(得了病)。闻(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qi)水人(今湖北省浠水县)世代从医,为人治病,常十愈八九)善医(擅长医学)而(却)聋(耳聋)。遂(于是)往(前去)求疗(求他医治)。安常虽聋(虽然耳聋),而(却)颖悟(聪颖悟性)绝人(过人),以(用)纸画字,书(写)不数(几个)字,辄(zhé就、即)深(深切)了(了解)人意(别人的意思)。余戏(开玩笑)之曰:“余以(用)手为(当作)口(嘴巴),君以(用)眼为(当作)耳,皆(都)一时(当代)异人(奇异的人、怪人)也。”疾愈(治好),与之(跟他)同游(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薪(qí)水郭(外城)门外二里许(左右),有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洗笔泉,水极(很)甘(甜),下临(池子下方对着)兰溪(地名,今浠水东),溪水西(向西)流。余作(写了)歌(指《浣溪沙》词,有小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云:“山下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短浸(jìn泡在水中)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风雨声)暮(傍晚)雨子规(杜鹃)啼(啼叫)。谁道人生无再少(shào年轻),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不要)白发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其意,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那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是日(这天)剧饮(豪饮、痛饮)而(修饰连词,着)归(回来)。三、文本解读,品味鉴赏1、探究本文写作特色(1)形式新颖:本文题为“游沙糊”,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词中觉得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信心。作为游记,却与我们学过的游记写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记游为主。文章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因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庞安常。一个耳聋却颖悟绝人的“异人”。(2)取材鲜活。就散文的解读而言,对散文格调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