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是把双刃剑----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困惑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迅速普及,多媒体以其利剑式的强劲、迅猛的势头走进了语文课堂,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诚然,那一幅幅迷人动心的插图;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一段段舒缓悠扬的动听音乐,既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但也有这样一些现象:部分教师不顾教学实际、不考虑优化教学而依赖媒体调动学生,致使学生读书的时间捉襟见肘,学生思索的机会少见踪影,课堂的质疑声音销声匿迹,教学的程序僵硬无力。因此欣喜之余,这种的新式利剑也带给我们不少新的困惑:困惑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了吗?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核心,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中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汲取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主体性推陈出新、获得诠释的过程,可多媒体教学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甚至在学生还没有思考之前,就已经强行剥夺了能动主体性的权利,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从而整个教学过程也由此变得单调机械、枯燥无味,学生根本得不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不能促使个体情感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大失误。困惑二: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培养吗?马克思曾经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语文课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用图形图像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然而,我们的学生的这一想象力也同样被剥夺了。比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就定有一张不知何处的山水图片投影在屏幕上;在《小石潭记》的课堂上,屏幕上就会出一张潭不像潭、溪不像溪的图片。这些图片是否能充分表现出作家笔下优美的意境?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能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再比如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喜欢引入电视电影片段,且不说其科学与否,单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来说,笔者认为同样是不可取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的哈姆莱特”,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为什么不还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这不能不说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再一个重大失误。困惑三:语文课教学个性化能体现出来吗?众所周知,数学、物理、化学等属于认知学科,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一点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试想,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偷偷地”和“钻”其情味又岂能用直观的视像来传达?“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用词之妙又有哪位摄影师能用画面来表现?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