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七单元一、单元教学内容定位人文主题:自然情怀学科素养: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文辞之美。根据需求,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的方式,写出自己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能对优美的写景抒情段落进行评点;探讨评价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借鉴文章的写法,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二、单元课文概览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现代写景抒情散文15.我与地坛一篇当代写景抒情哲理散文16.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三、单元设计思路1.单篇讲授式(传统教学)“《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来的清,来的静,来得悲凉’笼罩全文;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而写景都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两篇文章都有精彩的比喻值得欣赏;最大的欣赏点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还有许多一样的地方呢……这难道不是孪生兄弟吗?照此标准,来套我的那篇《秋天的校园》也不为过呢,好像天下写景的文章都是这个样子的。”——张广录.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2011.012.创设情境的学习任务式教学运用比较阅读、专题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教学时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比较阅读:把内容相似或相近的两篇或多篇文本放在一起,根据问题的导向对比着阅读,主要分析彼此间在内容、手法及情感等方面的相似或不同。在对比互参中,营造更具体真实的阅读情境。专题教学:是按作品、作家、主题、学生的视角“聚篇为类”,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设计更开放、更贴近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外显性学习任务,旨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建构的课堂组织形式。“整合教学、群文阅读是新课程的常态,从以前的‘单点’变成现在的‘套餐’,加大了思维的容量,更能形成贯通、比较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鉴赏的眼光,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设计一:独抒性灵,情思悠远——品出“这一篇”散文的情味(14.15课)教学设计二:心灵的远游——探寻山水文化(16课)——《语文必修上·教师教学用书》通过简单的、表层性、初步感知性的任务,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散文的景物描写和语言美;再通过深入研读或专题教学,加深学生对散文中作者思想情感、文化意蕴的理解;再进行延展性的文学性写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秋都荷月,各美其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整合、比较阅读任务一:批文缘景子任务(1)《故都的秋》描绘了几幅秋景图?分别给这几幅画面取一个名字。《荷塘月色》作者描绘了月下荷塘及周围环境几幅画面?分别给这几幅画面取一个名字。子任务(2)仿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改写《天净沙·故都的秋》选择《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第4段)或“荷塘月色图”(第5段),改写为诗歌的形式任务二:入境得意子任务(1)学校举行名家名作朗诵会,每个作品不超过5分钟,你抽到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你会选择哪个/哪些语段朗诵?思考你选择的理由,并在全班含有情感地朗诵后说出理由。或者:郁达夫最爱故都秋景哪一景,为什么?结合文本和你对作家的了解给出理由。子任务(2)查找/提供郁达夫的生平资料及《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探究议论段(12段)的作用,并思考郁达夫作为一个南方人(浙江人)为什么认为南国之秋比不了北国之秋?1932年10月一直在上海从事各项革命斗争的郁达夫因肺病复发,身体的巨大痛苦让他决定到杭州疗养。在杭州的时候,郁达夫不时接受公家的接待,游山玩水。1933年11月,杭州铁路局邀请郁达夫等人自杭州出发,沿铁路线漫游,将耳闻目睹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