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氮肥合成看N元素转化》正课教案--庐阳高级中学裴劲课题名称从氮肥合成看N元素转化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四节(氮的循环)课时安排1预习微课+1正课课时教材分析【初中】典型含氮物质的性质学习和化学反应,化肥肥料(氮肥)的组成、作用和检验;【必修】元素化合物(N)的循环与转化【选修】化工生产的流程设计(氮肥)【主题划分】在人教版教材中属于元素化合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联与价值】本节内容(含氮物质的循环转化)将第一章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从实验学化学),第二章物质的分类及氧化还原理论进一步串联深化,又和同一节‘硫的转化’知识体系共通性较强,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价值,对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也有好处。【STSE】教材非常注重知识点与生产生活的结合,诸如自然固氮、制作化肥、大气污染及酸雨防治都有所体现,增强了学科的实用价值。【设计思路】教材原本的编写思路是从自然到生产生活再到社会,同时贯穿了氧化还原和物质的分类两条线索。本课对教学逻辑和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调整和重组:从农作物的生长出发,引出氮肥及氮元素的重要作用,然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铵态氮肥的合成路线,进而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最典型、最广泛的含氮物质(N2)入手,一步步实现氮肥(铵盐)的合成(在合成路线的细化中穿插化肥的发展历史、物质的性质教学和演示实验)。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使教学更加立体而综合,让学生在探究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循环转化,加深对氧化还原和物质的分类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学情分析【已知点】学生初中阶段学习过一些含氮物质,在生活中也对氮肥等物质存在一定认知;在第一、二章学习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氧化还原的基本原理;形成了一定的化学学科思维。【障碍点】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与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物质相互独立的阶段,难以深入理解物质(元素)的循环过程和相互转化关系;无法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氧化还原思想、物质的分类思想)进行推理设计。【发展点】建立含N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深化对物质循环的认知;强化对物质分类及氧化还原理论的应用与关联;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巩固化学学科思维。PAGE\*MERGEFORMAT5教学目标(三维)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了解N元素、胺态氮肥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作用;构建含氮物质的循环、转化关系及网络;深化对物质的分类及氧化还原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与方法】从化学的视角认知、分析生产生活及自然现象;结合已有的知识对含氮物质的转化进行推理、设计;自行归纳含氮物质的转化关系并作图表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对自然科学及物质循环的感性认识和辩证观点;培养综合的化学学科思维及素养。重难点【知识重点】典型含氮物质(NH3)的性质及相关实验;由N2转化为铵盐的路径和方法;【知识难点】含氮物质循环体系的构建,即价类二维图的掌握;【方法重点】物质分类及氧化还原等思想理论的运用;【方法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推理细化从N2到中产物再到铵盐的合成路径;转化关系图(价类二维图)的整理绘制。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视频微课预习+正课课堂思维研讨;PPT、板书、智慧课堂、教学实验配合讲解。教学过程的设计驱动性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微课习题】1、氮肥有哪些常见的种类?2、NH4Cl、NH4HCO3、NH4NO3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属于什么类别?3、以合成铵态氮肥(NH4+)为例,请你尝试寻找它的原料和中间产物。(NH3和水反应生成NH4OH,能部分电离,生成少量NH4+)通过智慧课堂设备,随机抽学生回答微课同步习题。根据学生的思考,梯度式地给予提示并追问:1、氮肥的核心元素是什么?铵态氮肥的核心在于?。2、我们对化肥(原料)的需求量非常大,用什么含氮物质作为原料比较好呢?思考原料需要满足哪些条件?3、从原料到终产物,可能会经过哪些中间产物?(回学生思考并得出一些信息,深化对合成路线的认知:1、氮肥的核心在于N元素,铵态氮肥本质上就是含有铵根离子的盐。2、需要由含氮的物质通过一系列反应(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