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成就的诗篇【教材分析】《将进酒》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人情怀极其复杂,历来意见大致有三:一曰太白此歌豪放极点;一曰全篇注意尽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上,一曰此诗以豪放为主调,但同时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杂音。笔者以为,饮酒的酣畅淋漓与豪放之乐是一种表象,苍凉悲壮而又深沉忧伤是内在的情感,教学中只有让领会到这种情感,才能真正感受到李白这首诗歌的情感魅力。因此,本课教学坚持自己的教学个性,一方面加强诵读指导,另一方面“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领会复杂的情感。尽可能地引领学生深入到文字里面去。【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体味诗的韵律之美。2.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在品味中体会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将进酒》;学习本课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会读,二是体会作者矛盾的选择与复杂的感情。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地读一遍。2.教师范读课文。为了便于指导,要求学生标注句序,并作诵读知道:句①是诗人伫立高地,看到黄河滔滔不绝之势,豪情满怀的。因此诵读时应该声音浑厚而激越。“君不见”后略作停顿,“不复回”要重读。句②是诗人顾镜自怜,充满了失望和感伤,宜读得“苍凉悲壮”一些。“朝如青丝暮成雪”语速宜缓。句③和句④感情比较复杂。“人生得意”句似是违心之语,应读得低沉,“莫使金樽空对月”似是自言自语。“天生我材”句是对自己,更是对别人而言,应读得自信而理直气壮句⑤是写自己心愿。是情绪渲泄的第一个高潮,读后应该有一种“轻松解脱”与“酣畅淋漓”。句⑥是三个字短句,语调激促、热烈,应充满了激情。句⑦应高亢一点,提请大家注意之语。句⑧句⑨颇有伤感,语调低沉。最后一句流露出反抗之情绪是反抗的宣扬,达到高潮而回味无穷。──教学中也可以放开,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妨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三、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不妨精雕细刻。㈠引导学生对①和②句理解:句①仿佛呈现这样一种情景:诗人伫立在高岗上,放眼远望,只是远处的黄河垂天而下,波涛滚滚,一路向东而去。值得玩味的地方是:诗人的形象,诗人内心的豪情,此句系起兴的写法,渲染一种欢乐的气氛。句②似乎是写这样一种情景:诗人顾镜自怜,徒生感伤。感伤的原因是时光流逝。这从比喻句中“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中即可看出。句①和②借流水之奔腾与发色之速变将生命的易逝性写得形象可感,流水与人寿之“去而不返”之同一性也因此而更为凸显,“悲”字生动地画出了对镜自伤者的形象,感情悲伤而深沉,写法上以“喜”衬托“悲”。㈡引导学生对③④⑤句的理解。句③一句耐人寻味:“对月痛饮”的原因是“人生得意”,表面上看来,似乎有及时寻乐的思想。但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诗人真的得意过吗?在别人看来,得意过,但在他自己看来,其实并未得意过。这样诗人内心就有一种深层次的悲,他所说的“得意”即含有我嘲解的味道。句④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诗人正是因为“未得意”所以寄希望于未来,感觉自己还有大展宏图的意思,联系前文“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可以看出,“如今的李白头发都白了”又还有多少机会和多少希望呢?理想的远大与现实的无情,无疑增添了悲伤的氛围。将句③和句④联起来看,诗人清楚地知道,“尽欢”不仅要以“得意”作为前提,而且还需要“金樽”与“美酒”相伴,然而他“得意”吗?答案却很有点让人丧气:天生我材必有用──得意回来的,确实虚无缥缈的将来时,这样“千金散尽”虽有点豪气冲天,却暗含“几分苦涩,几分沉重”。㈢引导学生理解⑥⑦两句句⑥是三个字一句,节奏很快,渲染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同时也表现出三人志同道合而见机投缘的。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是别人劝李白喝酒,现在倒好,李白竟成了主人,在真心真意地劝别人。这有一种可能,就是酒酣之中,不在拘于礼节。可是,诗人饮酒是畅饮是豪情,也是豪爽的。再者,“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是李白纵酒狂放之举,是歌唱而不是说白,仿佛看到开朗的李白,天真的李白,老顽童的李白的形象,将宴会推向高潮。㈣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