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第一课时)科组:语文执笔:刘丹丹时间:2016年9月7日[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及相关知识,2、了解本文句法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学习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学法指导]1、借助资料,自学课文,读懂文章,掌握重点字、词、句,找出疑点、难点,准备交流、讨论。2、小组一对一讨论、交流所学内容,确定自己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将疑难问题交给小组集体讨论,小组谈论未果,将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提交全班同学讨论。[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借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罕有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于彼,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玄言文学泛滥。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文士名流为过修禊日,在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会,共有司徒(官名)谢安、司徒左西属谢万、右司马孙绰、佛家即色宗代表支遁、高士许询及王羲之子侄凝之、涣之、元之、献之等四十余人参加。会稽郡是当时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山阴是江南风光秀美之地,兰亭在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兰渚山麓兰溪江畔,是我国最早的兰花产地。暮春三月,稽山披翠,鉴水淙碧,兰花吐香。王羲之一行于此举行盛会绝非偶然。与会人士临流嬉戏,兴致勃勃,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余姚令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巨觥。王羲之、孙绰等二十六人当场赋诗,其中十一人各赋两篇,十五人各赋一篇,共计三十七篇,编订为《兰亭集诗》,王羲之为之写序,即《兰亭集序》,此外孙绰还写了《兰亭集跋》。后《兰亭集序》真迹为唐太宗所得,太宗死,《兰亭集序》真迹用以殉葬。今传世所见者为摹写本,宋代人称为《禊序》、《禊贴》。3.“序”简称“序言”,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1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听录音,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准下列生字: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