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866-1925)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19世纪末1912年3月1911年10月10日狭义的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战争名称时间条约对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辛丑条约》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双半社会的?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双半社会的?开始沦为双半社会开始沦为双半社会程度加深程度加深大大加深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完全沦为在中国沦为双半社会的过程中,近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一直在积极地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国沦为双半社会的过程中,近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一直在积极地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与实践: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革命派:孙中山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第19课辛亥革命第19课辛亥革命一.为何革命二.怎样革命三.革的怎样教学内容:一.为何革命?第19课辛亥革命第19课辛亥革命社会根源(政治)(1)外因:(2)内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辛亥革命的背景:思想基础:政治方面: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社会矛盾尖锐。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经济(阶级)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章炳麟(1869-1936)邹容(1885-1905)“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舒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邹容“要革命的,这时候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一刻千金,时乎时乎不再来,我亲爱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陈天华思想方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政治: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主要措施:政治: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整顿吏治。经济:奖励实业,振兴农业,1903年设立商部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教育:1905年废科举,广建学堂,鼓励留学。风俗:禁缠足、鸦片;满汉通婚督办政务处(新政)影响:①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末新政(1901—1905)1、背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预备立宪(1906—1911)3、历程:①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③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2、目的:遏制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皇位永固内乱可弭外患渐轻)4、影响: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庆亲王,宗室)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徐世昌(汉)民政部大臣善耆(肃亲王,宗室)度支部大臣载泽(镇国公,宗室)海军部大臣载洵(郡王,宗室)农工商部大臣溥伦(贝勒,宗室)理藩部大臣寿耆(宗室)陆军部大臣荫昌(满)法部司法大臣绍昌(宗室)外务部大臣梁敦彦(汉)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汉)责任内阁“皇族内阁”清廷的改革失效,自身更加孤立,社会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领导了广州起义。1905年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