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襄阳八中宋玉勤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意向:1、引导学生复习或国至秦统一的这段历史,并适当补充与本文有关的细节。2、阅读本文,可通过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刺的缘起,发展——刺的准备,高潮——廷刺秦王,结局——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3、把字、词、句的理解列为重要教学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教师只给予难点辅导。自学和辅导的重点都应与教学目的一致。课后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加以整理,包括以下内容:1.通假字1.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6.重点词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背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刺客不行,良将犹在。”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看图,说一个成语并指出出处(图穷匕见)(二)关于《战国策》(试填空)《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三)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四)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刺的缘起,发展——刺的准备,高潮——廷刺秦王,结局——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或者1、准备(1--6)(1)商议计谋(1-2)(2)求取“信物”(3-4)(3)准备匕首(5)(4)配备助手(6)2、诀别(7--9)(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3、刺秦(10--18)(1)计见秦王(10--11)(2)勇刺秦王(12--17)(3)壮志未酬(18)学生饱含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五)研读课文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1、〈1-2段〉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求取信物人?事?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3、(5段)准备匕首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怒斥太子人?事?(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研读第二部分易水送别(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1.为先:为他事先2.使使以闻大王:派使者来禀告大王3.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之,指代秦武阳4.北蛮夷之人:北方边远地方的人5.图穷而匕首见:全部打开地图时匕首现出6.卒起不意:事情突然发生7.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8.轲自知事不就: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9.目眩良久:吓得眼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