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交流点拨、读中感悟。教学准备:课前预习作业单、教学课件。课前欣赏:黄山风光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昨天的预习及刚才的视频欣赏,大家对黄山的感觉如何?是呀,黄山风光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的完的,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既不看怪石,也不看云海、温泉,只观奇松,一起来读课题---《黄山奇松》你们知道今天为什么要选择带客人们去观赏黄山松么?引导学生理解“情有独钟”。(以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词语)二、反馈预习,过字词关。师:不过要想去黄山看奇松,就必须经过“字词站”去拿到进入景区的入门券。(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誉为陡崖宾客屹立卧玉屏楼(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认识“玉屏楼”,理解“黄山绝胜处”。)三、品读文本,体会奇美。(一)一读文段,知内容。1.门票拿到手咱们这就带领客人们进入景区,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是——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二)二读文段,品奇美。1.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不同的线条分别标记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教师引导大家带客人们一棵松一棵松去仔细观赏。(1)首先我们来看迎客松,请你们自由再读,你能在这段话中挑一个词填进去吗?出示填空:这是一棵()迎客松。a.带领学生感受姿态优美,感悟饱经风霜。b.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c.出示迎客松图,不看课文让学生试背迎客松一节(2)同样方法学习陪客松和送客松。出示:这是一棵()陪客松。这是一棵()送客松。(三)三读文段,悟写法。刚才我们看完了三大名松,我们再来读读,感受一下他们的奇和美。他们三个在写法上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没有?引导:谁发现了这三大名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一样?谁写得多?(师借机总结详略有别的写作方法。)(四)拓展视野,展神奇。过渡:黄山奇松就只有这三大名松么?1.指名读文段。2.这里哪个词告诉我们黄山松除了三大名松还有很多?3.哪里读出了千姿百态?文中只写了八种姿态呀,省略号,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老师这有图片,你能根据图片说出他们的形态么?(出示图片)4.学生说话练习:黄山奇松真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小结:黄山奇松果然名不虚传,全班齐读课题《黄山奇松》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这节课我们看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一起领略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充满生机,现在你们领悟到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了吧?(结合板书)并且在向人们介绍时他挑选了最有特点的三大奇松来写,其他一笔带过,有详有略。五、作业设计,介绍奇松。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难怪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