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当堂检测的差异性李欣“当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学生通过自己的做,既加深了记忆,又提高了应用能力;通过完成当堂检测,反复运用新知,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其次,“当堂检测”,最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本节课的听课效率或对本课内容相关技能的掌握水平。再者,“当堂检测”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当堂检测的情况,迅速进行反馈。当堂矫正,更具实效性,对学生来说记忆也更深刻。然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语文课堂实施差异性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在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考虑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进行课堂时空资源的有效、平等、适切的配置,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发挥其特有潜力。因此,我在课堂检测的的设计和布置中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命令式强制式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多梯级检测,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第一,要遵循从“字—词—句—段—篇”的出场顺序。如按照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到篇的顺序编制的题目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环节:一、在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打“√”。(字)二、读拼音,在下面的括号里写上合适的汉字。(字)三、选词填空。(词)四、按要求改写句子。(句子)五、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段)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段——篇)第二,在同一类题中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人的思维定势和做事的规律,一般都是先易后难。编制练习题时也应遵循这一规则。如在教学中词语类的题就可以遵循这一规则,第一题“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稍显简单,放在前面,而第二题“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空。”就有一定难度,放在后面比较合适。一、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发明发现1.我拦腰切开苹果,()里面的果核像颗五角星。2.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了飞机。启示启事3.我同桌的钢笔丢了,他请我帮他写一则寻物()。4.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发明了雷达。二、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空。()尝辄止囫囵吞()()光掠影天()酬勤熟能()巧寻根问()1.小明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一目十行,。结果,对书中的内容不甚了了,在回答老师有关“三国”的问题时总是张冠李戴。2.那天,我从杭州回来,父母便问我那里的景色如何。我说:“由于时间紧迫,我对西湖的印象只是,要我详细描述,有些困难。”3.在学习上,我们遇到问题时就要,即便遇到掌握的内容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勤加练习,这样就能。有道是“”,上天就是偏爱于勤奋的人。第三,要遵循先理解后运用的原则。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目的。所以编制练习题时也要考虑这一点。如:一道课内片断阅读题。1、写出“截”的4个同音字:()()()()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这句话如果用商量的语气说应该是:3、“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一句中的“仿佛”能去掉吗?为什么?(理解)4、这段话通过描写人物的()、()、()等,刻画伯诺德夫一家人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周旋的情景。(理解)5、你觉得短文中的“大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解)6、假如你是文中的大儿子,你默默地坐待着那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运用)第四,要遵循先课内后课外的原则。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基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这是教学的原则,也是编制练习题的原则。比如:有一道关于古诗的题是这样编制的:古往今来,有不少写花的诗:“不要人夸好颜色,”是对墨梅的赞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是对荷花的讴歌;(课内)我还知道其他写花的诗句,如:“,”(课外)总之,我们每个教师就是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