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小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到底要给学生什么?每天穿梭在课堂、教材与学生之间,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一学期以来,学校的教研活动不少,听了不少的课。却发现一个共同的毛病(我个人的观点):很多老师都只是简单的在教教材,甚至还有的连教材都没把握好。至于教的方法和过程,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的东西太多。而上课所用的课件,却是越来越精致和精美了。我以为:一个用心的老师不能停留在模仿上,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名家的教学思想和开拓精神,举一反三。要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出自己的教学路子,上出自己的风格。总记得先生的两句话:“课堂的魅力在于知识的本身。内容决定形式。”我一直主张语文课要追求“三实(真实、朴实、扎实)”,少些花哨的东西,少些形式上的东西,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收获学习的喜悦;让学生透过文本引发更多的对生活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独立,获得个体人格的生长生成,才是一名真正的语文教育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游记,文字简洁,笔调轻快活泼。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欣赏与喜悦。表面看来,作者似乎只在介绍小艇,其实,小艇只是威尼斯的一张“名片”,一张不可复制的“名片”。通过小艇,作者巧妙的向读者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独特风情以及威尼斯人的生活且其结构十分严谨,语言的功力十分深厚,值得大家去品位与欣赏。因此,在设计这一堂课时,我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感受这独特的异国风情,并在读中悟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这篇课文围绕着小艇写了三部分,如果逐个部分来讲,就又落入了俗套,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因此,学习新课时我提出问题:“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学生不受老师的限制,自由发言,大胆展示自我。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决定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学小艇的样子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读,可以画,激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学生纷纷动手、动口、动脑,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中感受到小艇的独特美,尤其是末了,我出示小艇的纸模,让大家看着模型去回忆小艇的样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能背诵,摆脱了“要我学”的精神的枷锁,读起来轻松,背起来愉快。“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去感受、去领会,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领略到小艇的独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回顾整个活动的始末,从初接任务时的困惑,到课的设计,到课的教学,让我对小语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人文根基。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决定对教材有无深入的、有创造性的理解。有了丰厚的知识积淀,面对各种体裁的文章,我们才不至于茫然无从、手足无措—我离它还有很远,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2、教师不能仅止于对教参的照本宣科,更多的是我们的内心深处要有鲜活的理念与实践智慧。(我不敢说我已有了高深的教学理念,但我分明感觉我的内心、我的头脑中,有某种东西正逐渐的清晰,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识得它的“庐山真面目”。)3、教师只有在确定“教什么”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怎样教”。我以为:一个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怎样教”都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定好了“教什么”,既有独特的见解,也有所创新,更有较高较深的认识。4、本课的教学形式很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东西,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较强。几乎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巧妙的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当然,语文课堂从来都是带有遗憾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因为前面的时间花得较多,在文章最后的提升部分,教师显得有些急噪了,使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削弱。教师在此处,若能从容对待,学生有了前面的奠基,完全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