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家庭价值观教育研究故事两则长临河中学丁丽莉习总书记在今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的讲话中,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的比喻,形象、生动而又深刻地阐明了价值观教育必须从小抓起的道理。穿一件衣服,如果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则下面的所有纽扣都会出现错位。一个人的成长,如果在青少年时代习得了错误的价值观,则今后人生的每一步都可能走错,而且会错上加错。目前,各中小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但如果家庭教育不予配合,学校教育化再大的功夫,那也是5+2=0。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家庭教育不仅缺位不得,还要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家长有责任努力巩固好这个阵地。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有很多不同之处,那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呢?笔者试图从正反两个故事来阐述上述问题:故事一:某天吃面,旁边桌是个30多岁男人,点了一碗牛肉面,应该在等人,他穿着很干净的夹克,个子不高,感觉就像是穿了干净衣服的民工的感觉。不一会儿,进来个初中生样子的女生,应该是他的女儿,然后坐下,两个人很客气,爸爸一个劲儿的说话,女儿爱答不理,看他们的交谈,我就分析出了这样的事情,父母离婚,孩子归母亲,父亲偶尔来看,看的出爸爸不是很有钱,女儿长了一副娇生惯养挑食的脸,瘦巴巴的,不是饿的,是挑食挑的,然后父亲问她还吃啥,女儿看了半天也想不出,说,随便来个这个吧,父亲就说,你也不爱吃,还不如不点,女儿感觉是“野心不死”,非得花点钱,说我要喝芬达。然后父亲就很窘迫的感觉说,这有吗,然后亲自去柜台问有没有小瓶的芬达,然后说没有,父亲似乎松了口气,不是因为小气,就是因为一种你懂么~~经济不太好的父亲,然后对女儿好是好,但是不想瞎花钱的感觉。然后说没有,女儿就说,听的那种也行,父亲就说,那我出去给你买吧。女儿点点头,回来的时候父亲带了一瓶雪梨的那个,然后女儿一根一根的吃面,然后父亲就说,以后咱们一周吃两次吧,周一周五行不行,要不一三五都吃~女儿一看就是吃过“大世面”的,随便就点点头,无所谓的样子,然后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可怜的父亲,他女儿如果以这种状态长大,他老了之后我很担心~~~故事二:某天吃肯德基的时候旁边是一对夫妻带着初中的孩子来吃,孩子是男孩,大概初三四的感觉,母亲给我印象很深,就像是食堂的阿姨或是扫大街的阿姨那种感觉,很谦卑,穿的很干净,感觉不想丢孩子的脸的感觉,三个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就点了一份餐,一个汉堡,一个咖啡,一个鸡翅之类的,二老就坐在对面看孩子吃,两个人都不吃,父亲一边除去孩子头上的飞絮之类的,结果发现其实是一根白头发,然后就和孩子他妈一起唠啊唠,孩子就在那吃,不出声,但是感觉和父母很近,很孝顺父母的感觉,乖孩子。然后吃完了三口一起走出去,然后我就突然觉得---真好,这家真幸福,虽然肯定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但是真的很和谐很温馨的感觉,妈妈是个超级善良和蔼的母亲,爸爸是个很好说话不严厉的感觉,孩子肯定会好好成长的。面对“拿什么教给你,我的孩子”的问题,许多家长十分困惑:拿什么正面的成才观、成功观向孩子解释现实生活?显然,要彻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价值观扭曲问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和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家长们应当行动起来,从自我道德重建出发,为下一代成长负起应有的责任。2015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