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导入新课风雨大作的夜晚,一个孤独的老人,僵卧在床榻上,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他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这个老人就是身处晚年的陆游,这节课,我们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感受诗人老当益壮的乐观,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吧!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目标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诗人。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等。写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读准字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jiāngshùlán把握节奏听音频,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题目解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疏通诗意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自哀:为自己哀伤,这里指以衰老自弃。思:想着,想到。戍轮台: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这里代指边关。诗意:在偏僻的山村里,我僵直地躺卧在床上,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疏通诗意夜阑:夜深,夜将尽。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诗意:夜深了,我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雨打声,激起无限的思绪,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跨过冰冷河流,奔向北方去杀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歌赏析赏析:“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诗歌赏析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整体赏析:此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忧国忧民、热情奔放、深沉悲怆)诗歌鉴赏思考探究1、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参考: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