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凤良:育心树人成就不一样的自己2019-07-18中国教育在线https://chuzhong.eol.cn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丁凤良学校传承传统文化要从小入手注重体验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十九大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其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面对以上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何为?应该怎样为?我认为: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学生触手可及的身边小事做起,从能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实事做起。应该主动去了解学生心中的需求,应该及时回应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做一些切实的帮助。应该引导学生喜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为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铺路、搭桥。之所以要这样做,源自于以下几点思考:首先,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起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意识萌发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能看到什么,能想到什么,能学到什么,也就决定了未来他可能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其次,小学阶段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记空洞,只讲大道理,而是应该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具体的事上进行锻炼,进而触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热爱之情。选择什么样的事,需要教师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视角,观察他们在关注什么,在思考什么,想要尝试做怎样的事。这个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完成想要完成的事,只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完成的事。第三,结合学科整合的课程理念,恰当、合理的整合和综合,让学生经历一项研究或实践的全过程,会唤起学生深刻的感悟,会为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我认为小学阶段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尽可能在学科整合的基础上,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在思考感悟的升华中进行落实与实施。至于学校这些活动的设计初衷,我首先分享一下双榆树第一小学“小书包大文化”的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起源于我校2017年少代会上的一份关于“学生书包”的提案。提案中,少先队员们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全校现有的书包上没有任何中国元素。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孩子们就思考是否要将中国元素加入到自己的书包上,制作一款属于中国学生自己的书包。于是他们就将这个想法和辅导员进行了沟通,老师们非常支持这个创意,如此,就开始了“小书包大文化”的项目实践与执行。经过努力,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具有中国元素的书包终于在中关村学区的少代会上成功亮相。孩子们不仅在少代会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还在此次学区少代会上向学区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呼吁,“希望每个人关注优秀民族文化,让祖国的灿烂文化,走入每个人的生活,深入每个人的心灵,融入每个人的灵魂。”之后,我们学校又在2018年开学典礼上进行了书包首发式。对于这个历时一年之久的项目,我认为有三点启示:一是埋下种子,留存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儿童心里埋下一粒种子,不仅将会为他们自身提供深沉、持久的成长动力,而且也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保留了持续前进的希望和后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观、精神命脉、道德规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展也是将知识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过程。二是着好底色,延续根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和根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精神DNA.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和落实。三是拓展途径,建立自信。我们强调坚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并不是僵化固守,而是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势。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