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体育课上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心理负荷加重,中小学生发生学习困难心理不健康等现象很多,常使广大家长和教师非常烦恼和担心。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之一,应针对中小学阶段所安排的体育锻炼内容,创设积极愉快的体育学习情境,针对不同的体育锻炼的内容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一.心理健康的概念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总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全面的,这样的孩子才会积极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二.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标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自知:对自己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发扬优点,改正缺点;(2)自强: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根椐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计划;(3)自制:有道德和法规观念,遵守社会公德与学校纪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4)自觉:自觉努力学习,不怕困难,情绪稳定,乐观处世,不为一时冲动而违反纪律,不因学习困难而忧心忡忡,始终充满朝气。孩子在发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具有发育性、多变性、可塑性,其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时期,如果儿童心理问题在关键时期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诊治,则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儿童、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障碍时,在情绪、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会表现出异常变化:①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恐惧、焦虑、拒绝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自杀、兴趣减少、多变、忧郁等;②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暴力行为倾向、离群、沉默、过分活跃、精神不集中、离家出走、逃学、偷东西、迷恋和强迫行为等;③在生理方面表现为:头痛、肚子痛、呕吐、厌食耳鸣、尿频,可是经医院检查又查不出问题。三.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四.在体育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的中学体育停留在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和教材,特别是农村体育教育存在一些困难,我们因该特别针对体育素质教育,使之与社会体育接轨,为终生体育服务。近些年来,中小学学校体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学生喜欢体育却厌倦体育课的现象在当前学校体育中较为普遍。中小学中好动的孩子非常多,在运动中孩子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因此,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体育课,对培养、发展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特殊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健康心理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涵盖的内容很多,有自信、坚强、勇敢、爱心等等。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任性、娇气、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就整体而言还不严重,因此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1)通过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