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相关知识】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1.三国鼎立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又称曹魏,东汉灭亡。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吴国: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又称东吴。2.三家归晋(西晋短暂统一)(1)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西晋代魏: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西晋灭吴: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3.五胡内迁(东汉末年)(1)主要少数民族(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2)内迁的原因: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②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③受渐趋寒冷的天气的影响。(3)内迁的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畜牧业、商业)的发展;③促进了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④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⑤激化了民族矛盾,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4.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灭亡。5.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定都建康。6.士族崛起:东晋实行门阀政治(士族与皇权共治,士族专权)——例:“王与马,共天下”。7.南朝:东晋之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18.江南的开发:原因:①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迁至江南,为江南地区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为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④南方统治者的重视。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进步。③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民族交融。9.十六国: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其中,前秦和北魏先后统一北方。10.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1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鲜卑贵族的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2)实行汉化政策:①穿汉服: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②说汉语: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④定门第,通婚姻: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门第;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评价:(1)进步性: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局限性: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③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北魏覆亡。第6课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581-618)1.隋的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杨坚为隋文帝,他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2.隋的经济建设:①广设仓库;②隋炀帝兴建洛阳城;③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3.隋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①大运河的开凿花费太多财力和人力;②隋炀帝残暴奢侈;③三征高丽,穷兵黩武。结果:618年,隋炀帝死,隋朝灭亡。二、唐朝(618-907)(繁荣开放)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2.唐朝的建设:(1)政治:①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措施: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