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入境,欣赏诗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作品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情感目标:透过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3.能力目标:联想比较,鉴赏评价;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1、发挥学生特长,多样演绎诗词。2、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的领悟。【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步骤】(一)、导入。(课件1、2)简单介绍《沁园春·长沙》,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以及《沁园春·长沙》的朗诵。(二)、关于词的常识。(课件3、4)(三)、作者及背景介绍。(课件5—8)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四)进一步导入。(课件9—13)•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下面请大家看一幅对联。1910年农历七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第一次要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这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军人西乡隆盛(1927-1877)青年时期的诗修改而成。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请同学们仔细体味一下。那时的诗人与我们现在是一样花季年华,一样的青春岁月。我们读后,心内会有怎样的感受。(五)、同学齐读,并简单赏析整首词。(课件14—18)1“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这是柳亚子先生赠毛泽东的诗句,可谓对毛泽东诗词的千古评定。《沁园春·长沙》意境开阔,气势宏大,是诗人气质和革命家气度的完美结合。鉴赏这首词,要反复诵读,理解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对象,一个看似写尽凌厉高远的秋天景象。枫林如火,深育着他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饱含着他无限的革命热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也是诗眼所在。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一个“畅”字道出了无尽苍凉和想像。这时的中国恰如百舸争流的竟技场。而诗人则是与搏击的勇士之一。并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六)、听录音并且赏图图片。(课件19—28)(七)再次听录音,并随读。互动探究,诗歌鉴赏(课件29)1、给重点字注音。(课件30)2、点拨: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课件31)明确: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3、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课件32)立、看、怅、问、忆4、点拨:“看”字统领哪几句?(课件32)明确:“万山红遍……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5、点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课件33)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6、点拨: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课件34)明确: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7、点拨:这里诗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