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新变化通过原版《品德与生活》与新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对比,我发现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有以下几点新变化:1.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用好统编教材,需要教师理解和把握多维教育内容的整合,以鲜活的生活素材进一步拓展教学时空,精心设计指向儿童实践智慧的学习活动,才能引领学生过更加美好的道德与法治新生活。2.法治教育内容在编排思路,基本框架,主题内容组织,呈现方式上比较清析,明确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定位和实现路径.即以"故事教学法",引领儿童走进"家庭生活中的法";借助"角色扮演",初步建立规则意识;设置"情景模拟",陶冶法治积极情感.由此,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3.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的个体经验出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以在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核心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我及他的思维逻辑,引领学生涵养生活智慧和共在关系,强调变客为主,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和智慧成长;并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童趣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愉悦成长。4.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儿童成长过程的困惑和需求.基于此背景,教材主体突显个体认知,教材内容增加法治内容,教材风格突显儿童趣味等特点。5.教材还引导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6.统编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探析其"疑问"表达方式,有直接采用疑问句式,有间接表达疑问语气,让学生在学习中直面问题,学会思考的意图也明显地透过教材呈现了出来。教师应以"问题"教学成就儿童的发现和好奇,通过理清层次,转换形式,拓展内涵,引导学生在递进探问,自主探问,合作探问中思维活动真正发生。总之,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国家意志,遵循儿童成长的内在逻辑。新教材特色鲜明,着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教育,营建儿童文化,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倡导现代学习方式和课程综合,促进儿童获得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整体发展。公共参与意识是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公共实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序和合法的参与。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一、秉承“生活化”教学理念构建权利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指导学生政治生活的理论依据。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秉承“生活化”教学理念,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建构权利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如,在学习《遵守社会法则》这一单元内容时,笔者为学生例举了一系列社会“怪异”现象:有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降低生产成本,制作假冒伪劣产品;有人公共意识低下,随地吐痰、乱扔烟头;还有些人肆意谩骂他人,暴露他人隐私。并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听到问题后,自由结组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小组认为这些行为需要法律条文制止;有些小组认为这些行为涉及个人道德素质;还有小组的学生认为我们也有权利制止这些行为,维护社会环境。听到学生的回答后,笔者都给予了肯定。并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进入了本课的学习中,了解我们究竟有哪些社会权利可以使用。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多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使得学生愿意为纠正社会乱象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升社会生活参与意识。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打造活动型课堂笔者发现有些政治术语学生不是很理解,因此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在学习《走进法治天地》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列举出几个生活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问题一:村子为了统一规划建设楼房,开发商在没有和村民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暴力拆迁。你如何看待这个案例?问题二:小明的爸爸进城务工,在工地上辛辛苦苦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