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高三(上)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3分)周桓王在位时(前720年﹣前697年),将王朝大权交给歌公,免去了郑庄公左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随即派人将王室的庄稼割走,后来也不再朝见天子。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度开始瓦解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井田制度走向崩溃D.等级制度基本消失2.(3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以其作为国家管理基层的主要办法。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加强对基层治理B.小农经济在各国已经出现C.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强化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遏制3.(3分)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4.(3分)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己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5.(3分)《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第1页(共16页)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6.(3分)据《汉书•薛宜传》载:博士申威官拜给事中,多次诋毁薛宜。薛宣儿子薛况收买刺客杨明,在宫门外削断了申咸的鼻子嘴唇。御史中丞等人拟议奏明皇上,将薛况和杨明判死刑。但是廷尉为薛况辩护说:“……原(薛)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它大恶。加诋欺,辑小过,成大辟,陷死刑,违明诏,恐非法意,不可施行。”最后的判决是:“(薛)况竞减死一等,徙敦煌。”材料体现出()A.廷尉可以改变法律判决的结果B.儒家伦理对司法判决的影响C.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D.汉代法律体现了官僚的特权7.(3分)五代僧人所著《祖堂集》记载: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度人造寺,写经造像,达摩泛海来华,武帝问达摩“何为真功德”,达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武帝不解,变容不言。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对这一记载的最佳解读是()A.《祖堂集》是研究南北朝佛教第一手史料B.佛教的迅速传播得益于南北朝政权对峙C.《祖堂集》的记载契合南北朝的时代特征D.佛教教义与统治思想冲突致其传播受阻8.(3分)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9.(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0.(3分)秦汉时期,平民百姓大都以素食为主,只有贵族,老者可以食肉,且对饮食礼仪有第2页(共16页)很多繁文缛节的规定。到了唐朝,食肉者不断增多,狂饮大嚼、粗放饮食代替了以往的精细餐饮。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食品结构的改变C.儒家思想的影响D.民族交融的推动11.(3分)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