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徐蕾2016年9月8日·临沂·教育科学出版社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前世今生•(一)小学德育教材缘起•1.政治教育(解放前-“文革”结束)文革期间,在内容上主要传递的是语录化、口号化的政治宏大叙事与高度个人崇拜的现代神话,在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系列的“运动”。•2.思想政治教育(80年代)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则组成部分,且地位不断上升,以应对改革开放之后,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的冲击。•3.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德育定义的细微变化中,可以看到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地位在不断提高,德育的政治意味开始逐渐减弱。•4.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教育(95年以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内容,正式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应对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思想品德》教材特点90年江苏省出版总社印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故事+练习榜样(正面)人物(社会英雄、同龄伙伴、少年英雄)故事他者(反面)人物(同龄人物为主,多为虚构)故事1.建构善恶标准: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荣耀的或应该受到表扬的;什么是坏的,令人厌恶的或应受到批评的。2.自我审查,自我承诺:对照标准,比较自己与好的言行的相似性,与坏的言行的差异性。教学的核心任务观念及言行与榜样相似促进荣耀感,得到正强化观念及言行与他者相似促进羞耻感,得到负强化教学的核心任务教科版人教版苏教版(三)从《品德与生活(社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材内容:“我”的生活(情境、场景、事件、行动)教学的核心任务:回顾、体验、感受生活,过好“我”的生活。基本生活(社会)观念生活(社会)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截止到20世纪末期,有关德育概念的演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德育内容变化的反映了德育改革怎样的趋势呢?这个趋势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德育观的转变?•趋势一:德育内容不断地丰富,逐渐形成了“大德育”;•趋势二:在丰富中又有转向,德育的政治味道在逐渐淡化,而人性味道却在逐渐增强。•德育观:从工具化的德育转向了以人为本的德育•我国德育课程不断改革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人、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解的深化:•1.人不是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的工具,而是目的;•2.道德不是通过某些规则和规范来约束和规训人以实现某些外部目的的手段,而是人的内在需求;•3.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自身,是为了人性的完善。•如果说回归人本身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此次德育课程改革就建立在对回归人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人呢?什么又是人的道德呢?•新的一轮德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立场,就是对于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理解的深化,它把人与生活、生活与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厘清。生活德育理论就是对于这一立场在理论上进行的阐释。《道德与法治》课程:背景和意义•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已形成我国的四大国家战略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我们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所在。《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实施方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整体目标阶段目标设立原则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定位目标定位:•设立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在中小学设立法...